沉管法与 BIM 技术、数字孪生的深度结合展望
发布日期:2025-07-04 人气:92 栏目:新闻中心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向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领域迈进,沉管法作为水底隧道建设的重要施工方法,不断面临新的技术需求。与此同时,BIM 技术与数字孪生技术在工程领域崭露头角,为传统施工工艺带来了创新的融合契机。沉管法与 BIM 技术、数字孪生的深度结合,有望重塑水底隧道建设的全生命周期流程,从设计、施工到运维各阶段,实现更高精度、更高效率与更智能化的管理。
沉管法概述
沉管法是在水底建筑隧道的一种成熟施工方法。其流程为先在船台上或干坞中制作隧道管段,管段两端用临时封墙密封后滑移下水(或在坞内放水),使其浮在水中,再拖运到隧道设计位置。定位后,向管段内加载,使其下沉至预先挖好的水底沟槽内。管段逐节沉放,并用水力压接法将相邻管段连接,最后拆除封墙,使各节管段连通成为整体的隧道,并在其顶部和外侧用块石覆盖。沉管法具有施工质量易保证、工程造价较低、现场施工期短、操作条件好且安全、适用水深范围大以及断面形状和大小可自由选择等优点,在水底隧道建设中应用广泛。
BIM 技术与沉管法的融合
BIM 助力沉管法设计优化
在沉管隧道设计阶段,BIM 技术能够构建三维信息模型,整合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等多专业设计信息。通过该模型,设计人员可以直观地对管段的形状、尺寸、内部布局进行优化,提前发现各专业之间的设计冲突,如管道与结构构件的碰撞等问题,并及时调整。例如,利用 BIM 技术对沉管管节内部空间进行精细化设计,合理规划通风、照明、消防等系统的管线走向,提高空间利用率,同时确保各系统的功能正常发挥。在复杂的沉管隧道项目中,通过 BIM 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管段的受力情况,结合有限元分析,优化管段的结构设计,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降低材料用量,节约成本。
BIM 提升沉管施工管理效率
施工阶段,BIM 技术为沉管法施工管理带来革命性变化。基于 BIM 模型,可实现施工进度的 4D 模拟,将时间维度与三维模型相结合,直观展示各个施工阶段的进度计划与实际进展对比情况,便于及时发现进度偏差并采取纠偏措施。例如,在管段浮运与沉放过程中,通过 BIM 模型实时跟踪管段位置、姿态以及运输船舶的状态,结合现场传感器采集的数据,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风险,如管段碰撞、偏移等,并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利用 BIM 与物联网(IoT)技术的集成,实现对施工设备、材料的实时监控与管理。通过在设备和材料上安装 RFID 标签或传感器,将其相关信息与 BIM 模型关联,施工人员可以随时了解设备的运行状态、材料的库存与使用情况,提高资源调配效率,减少施工延误。
数字孪生与沉管法的深度结合
数字孪生构建沉管隧道虚拟模型
数字孪生技术通过对沉管隧道物理实体进行数字化映射,构建出与真实隧道高度一致的虚拟模型。在模型构建过程中,融合了地理信息系统(GIS)、传感器数据、设计图纸等多源信息,实现对隧道周边地质条件、水文环境以及隧道结构本身的精确模拟。例如,在顺德区伦桂路沉管施工中,为每节沉管配备数字孪生智能终端,通过 GPS 与多源传感器实时采集姿态、压载水及位移等数据,同步传输至数字孪生系统,动态模拟管节状态。数字孪生模型不仅能反映隧道当前的状态,还能基于历史数据和实时监测数据,对隧道未来的性能进行预测。通过建立隧道结构的力学模型,结合环境因素的变化,预测管段在长期运营过程中的变形、应力变化情况,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为运维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基于数字孪生的沉管隧道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沉管隧道的全生命周期中,数字孪生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设计阶段,数字孪生模型可以对不同设计方案进行虚拟仿真测试,评估其在各种工况下的性能表现,为设计方案的优化提供参考。施工阶段,数字孪生模型与现场实际施工过程紧密结合,通过实时数据反馈,实现对施工过程的精准控制和优化。如在管段水下连接环节,根据数字孪生模型的模拟结果,调整连接工艺参数,确保连接质量。进入运营阶段,数字孪生模型持续监测隧道的结构健康状况、设备运行状态以及交通流量等信息。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隧道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维护计划。例如,当传感器监测到隧道结构的某个部位出现异常变形或应力时,数字孪生模型能够快速定位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维修人员提供详细的维修方案。
沉管法、BIM 技术与数字孪生的协同融合展望
设计 - 施工 - 运维一体化协同
沉管法、BIM 技术与数字孪生的深度结合,将实现沉管隧道设计、施工与运维的一体化协同。在设计阶段,基于 BIM 技术构建的三维模型直接为数字孪生模型提供基础数据,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和方案能够在数字孪生模型中进行可视化展示和模拟验证。施工阶段,利用 BIM 技术进行施工管理,将施工过程中的实际数据实时反馈到数字孪生模型中,使虚拟模型与实际施工进度和状态保持同步。运维阶段,基于数字孪生模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结合 BIM 模型中的设计信息和施工记录,为运维人员提供全面的决策支持。例如,当隧道出现故障时,运维人员可以通过数字孪生模型快速定位问题位置,查看该部位的设计图纸和施工记录,了解其历史运行数据,从而制定出最佳的维修方案。
智能化决策与风险防控
三者融合后,能够为沉管隧道项目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通过对大量的设计数据、施工数据、监测数据以及运营数据的分析挖掘,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和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对隧道项目各阶段风险的精准预测和评估。例如,在施工过程中,通过分析地质数据、气象数据以及施工进度数据,预测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恶劣天气对施工的影响,并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在运营阶段,根据交通流量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以及隧道结构健康监测数据,预测设备故障发生的概率,提前安排设备维护计划,保障隧道的安全运营。同时,基于数字孪生模型和智能化分析结果,为项目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如在隧道改扩建项目中,通过模拟不同的改扩建方案对现有隧道运行的影响,为决策者提供最优方案选择。
技术创新与行业发展推动
沉管法与 BIM 技术、数字孪生的深度融合,将推动水底隧道建设行业的技术创新与发展。一方面,这种融合促使相关企业加大在数字化技术、传感器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开发出更先进的软件工具和硬件设备,为沉管隧道项目提供更强大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融合后的新技术、新方法将培养出一批既懂隧道工程专业知识,又掌握数字化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行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随着这种融合模式在更多沉管隧道项目中的应用和推广,将逐渐形成一套标准化的技术流程和管理规范,推动整个水底隧道建设行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迈进,提升行业的整体竞争力。
结语
沉管法与 BIM 技术、数字孪生的深度结合,为水底隧道建设带来了广阔的发展前景。通过在设计、施工与运维阶段的协同应用,实现了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以及高效的风险防控。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这种融合模式将在未来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构建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交通网络提供有力支撑。然而,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仍需克服数据安全、技术标准统一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挑战,以确保这一创新融合模式能够顺利落地并持续发展。
浪潮瀚明:全国咨询热线:13914649988
下一篇:最后一篇
- 2025-07-04沉管法与 BIM 技术、数字孪生的深度结合展望
- 2025-06-20智能时代下的沉管法施工:数字化监测与自动化控制技术革新
- 2025-06-16对抗水流与风浪:沉管安装如何实现「稳中求准」
- 2025-05-28揭秘超级工程:港珠澳同款沉管安装技术大公开
- 2025-05-23水下取水头安装的挑战与突破
- 2025-05-22取水头安装的严苛与创新